国庆的余温还未散去,莫雷的言论成了新闻。

网络媒体的第一手报道,不少配有莫雷原推特的截图,以示确有其事;有些为了防止错误言论流传,又给推特打了码。

 此事一出,反响激烈。 我想,如果莫雷发表的是“涉川言论”或“涉沪言论”,我一定会感到不可饶恕——但对于他的“涉港言论”,我就比较“无感”。因为我了解,在欧美主流观念里,人们对hk的看法一向如此。我曾问我的外教:“Why do you come to China?”他的回答里,提到一句“I lived in HK before。”言下之意,“来大陆”才算真正“来中国”。跨过信息鸿沟,“香港问题”要比大陆的普遍认知复杂千百倍。

 分析事情本身,莫雷的言论是没有“原罪”的。在美国的舆论环境中,他绝对拥有评论hk的自由。NBA本质是一个跨国企业,莫雷则相当于一个产品经理,而非白宫政客。在hk问题上,他只是以一个普通美国民众的心态,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。固然,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,一般的美国民众,也不见得什么都能说。假设莫雷内心歧视黑人,他敢在推特上坦率地表达么?恐怕不然。因为从林肯到马丁路德金,为种族平等而奋斗是美国人情感浓重的历史记忆,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的痛点,也是约定俗成的言论禁忌;反观中国大陆,自古的“大一统”观念,破碎屈辱的近代史,加之近年来高歌猛进的意识形态工作,让“领土主权”问题变得极度敏感。矛盾的关键就在这里:中美的言论红线是不一致的——“我们”觉得不可接受的言论,“他们”偏偏就不以为意。而言论红线的不一致,又使得双方对言论自由的界定不一致。现在国内有一种很坚定的观点,认为“不尊重领土主权的言论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”。这样的说法适用于大陆,但若想以此谴责莫雷,就显得一厢情愿了。无论如何,我们不能试图站在中国的立场上,去界定美国的言论自由。

 这里再次强调:作为一个球队经理,一个企业职员,莫雷拥有对hk表态的自由。“能不能说”,是一回事;“说了有什么后果”,则是另一回事。对于许多中国球迷, 火箭队是当之无愧的“主队”,而它的总经理莫雷,是转会鬼才,是“魔球理论”开创者,是30位NBA球队经理中最受瞩目的那一个。可是他没能换位思考,“吃中国还骂中国”(杨毅语),行使了自由,也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
 莫雷自己被炮轰不必多说;从比赛收视到周边销售,他经营的火箭队都将遭受重挫。而在NBA高层的视角中,对莫雷采取什么样的态度,即是言论自由与中国市场间的取舍。结果,莫雷不道歉,总裁肖华也不做姿态。对于中国这样的“大客户”,他们完全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。从商业上讲,他们的处理是失败的,甚至有些不专业。殳海有篇文章对这点写得很明白,大家可以在微信公众号“杨毅侃球”上看到:

(NBA)传播工作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势如破竹一般,让NBA对自己产生了误解,如果一切要走向国际化,那么很多事情就不能单纯以美国人的方式来行事。长期以来只在乎自己商业利益够不够丰厚、影响力够不够深远,让NBA忽略了行事所必要的谨慎性,他们甚至还没真正做好要成为一个国际体育联盟的准备。

 可以发现,此次事件虽然话题很敏感,但双方的实际冲突并不复杂。矛盾的源头,是显著的中美文化差异。伤害感情也好,丢失市场也好,各在情理之中,无论孰是孰非。莫雷不是白宫政客,不管他说什么,局势都不会因他而有任何改变。真正损伤着中国社会的,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泛滥的意识形态管控。
 事件甫一升温,我国“官方”便快速进场:驻休斯顿领事馆提出“严正交涉”,央视发表快评《莫雷必须道歉》;而在肖华对莫雷行使言论自由表示支持后,央视将矛头扩大,中止了对NBA 赛事的转播(目前为季前赛,是否终止常规赛转播未明)。

  对于“中止NBA转播”一事,网友们除了支持,还换了一个更直白亲切的说法:“NBA转播被(封)禁了”。 如今,中国社会已然习惯了“封禁”,言论与作品常常在某一天被发现有违“禁忌”,然后不声不响地消失。这时不免就有人问:“ 为什么xxx被封了啊?”答案或许是不置可否的摇头,或许是心照不宣的微笑,抑或是是神神秘秘的三个字:你懂的。

 其实“封禁”在这里是不确切的说法。在权限范围内,央视原本只能中止其下属体育频道(CCTV5) 的转播事宜, 但由于腾讯体育自觉效仿,NBA赛事转播仍然在事实上被全面禁止了。 这时也不免会有人问:“为什么央视中止了NBA转播,腾讯也一定要跟着中止呢?”答案恐怕仍只是约定俗的成三个字:你懂的。

 与官方言行相呼应的,是民众铺天盖地的非理性表达:


 “球可以不看,中国一个点也不能少。”

 “我是个球迷,但我首先是个中国人。”

 “有啥大不了的,看不了NBA,就去看女排。”


 我想,这是我不懂的:

 为什么反对个别政治言论,就要进而拒绝NBA,拒绝所有人心之向往的高水平竞技体育?

 为什么看不看篮球比赛,可以成为是否爱国的标准?

 为什么我们的社会,默认政治是体育和艺术的前提?

 为什么,来自知识分子的不同声音,会被读者投诉并迅速消失?


 在中止NBA转播的声明里,央视把那条推特定性为“挑战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言论”,使舆论彻底上纲上线。 且不说区区莫雷的一条推特能否对国家主权构成挑战,我所疑惑的是:明明“有理不在声高”,可我们为什么要以国家政权的赫赫姿态,去诘难NBA这个纯粹的商业联盟?*

 国庆的余温还未散去。70年后的中国人,生活在“如你所愿的盛世”里,内心却仍有一股自卑在作祟。尤其是,我们在内部肃清异见, 一派和谐;官方的态度成为不假思索的是非标准;我们的文化在浅薄的回归传统中日益内向……来自外部 、不受管束的“国际舆论”,便显得格外有分量。所以,在发现莫雷推特之后,我们不仅要大声表明自己的情感,不断宣扬自己的立场,还要在行为上坚决地报复,把冒犯我们的东西狠狠推到视听之外。大闹一通,NBA无所适从,旁观者侧目而视。这让我想起一句调侃:“西方国家和我们合作,不是想和我们交朋友,他们只想挣我们的钱。”

 直至此刻,事态仍没有好转的迹象。只有依旧抢手的中国赛,显示着我们的社会还没有陷入疯狂。大家都在感叹,本可以“顺其自然”的民间争议事件,已经演变为大洋两岸的政治对立——“从前门楼子,讲成了胯骨轴子”(杨毅语)。走到这一步,双方固然都有责任;但不应该忽略,率先举起那意识形态大旗的,是我们自己。